汉江重工:练好“三板斧” 提升竞争力
汉江重工:练好“三板斧” 提升竞争力
孟燕芬 卓梦凡 王儒
伸缩式移动栈桥、湿喷养护台车、智能隧道衬砌台车……在汉江重工老河口分公司车间里,一台台设备已组装完成,即将运往全国各地,员工们正在各作业区紧锣密鼓地赶制订单产品。2023年以来,汉江重工累计完成142台(套)隧道装备生产,总产值同比2022年增长300%。
“我们有信心,凭借全面性、专业性及在市场细分领域独占鳌头的优势,取得市场信任,让生产形势一片大好,订单源源不断。”现场工作人员说道。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襄阳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汉江重工近年来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练好“三板斧”,深耕隧道施工设备研制,为企业制造新的利益增长点,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第一斧:深耕设计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往往依靠技术创新迭代。“传统的隧道施工多采用人工进行,作业人员多,劳动强度大。我们及时抢抓产业发展‘新风口’,加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研发力度。”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汉江重工的前身中铁十一局机械厂就涉足隧道装备领域,自2019年起,汉江重工积极聚焦隧道装备效率提升,加快技术创新攻关,持续提升设备的综合性能。
紧跟前沿设计需求,汉江重工聘任外部隧道装备技术专家顾问,召开隧道施工装备交流会,集思广益指导实践,提升技术攻关能力。他们与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中铁四院等开展深度科技交流合作,完成了多功能综合作业台车研制、隧道拱墙预制衬砌成套设备技术研究。
紧贴现场施工需求,该公司多名隧装技术骨干分赴各项目,开展隧道设计方案交底及现场问题剖析,持续促进设计升级优化。以襄阳市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为契机,联合湖北工业大学,攻克掌子面快速快挖支护及二衬混凝土浇筑质量提升等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研发悬臂式恒温养护台车,解决了二衬混凝土拆模后的养护盲区问题。截至目前,汉江重工已开发多功能作业台车、可伸缩式移动栈桥等6类隧道施工产品,获得国家专利54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
第二斧:优化管理
装备的质量把控,往往与过程管理息息相关。
“主材由原来的112种优化至63种,标准件由原来的138种优化至74种,加工变得更加便捷了,成品率也相应提高。”老河口分公司现场作业人员感慨道。
2023年以来,汉江重工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暨对标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不断提升产能。重新规划厂内生产区域并租赁外部场地,建立移动栈桥、台车生产线。建立“总厂+配套厂”生产组织模式,大力推进产品定型固化,实现单类产品的系列化、系统化设计,实现批量化生产,并引入5家外协配套厂家,实现月产能突破2500万元。
引进先进设备,推动产品提质增效。“通过引进智能焊接设备,我们的焊接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1天。”该公司负责人说。此外,引入高功率激光下料设备,使下料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实现生产效率及质量大幅提升,较以往加工效率提高30%以上。
出台专项制度办法,强化质量过程管控。实施日、周、月盘点机制,强化账物管理,对产品关键重点部件制定标准化检验大纲,召开专题推进会,定期对标作检查剖析。推行“双进”工厂制,将党员骨干选派到各生产一线指导生产。
第三斧:品质售后
坚持品质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坚持‘2小时响应、6小时到达现场,24小时恢复生产’服务承诺。”汉江重工建立“四位一体”售后服务架构,注重安装售后一体化,专业服务团队现场靠前服务,关键节点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在国内外布局售后服务点10余个,有效履行了服务承诺,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得到客户认可。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采用导师带徒、技能大赛、脱产培训等方式培养一线作业人员,实行技术工人分级管理,开展20余期“职工大讲堂”,倒逼员工轮流授课。整合社会资源,遴选引进16名高素质人才,增强电气、液压、工艺、结构等专业技术力量。
“后续还将组建博士引领的科研团队和院士专家组成的咨询团队,攻克堵点难点,提升服务能力。”相关负责人表示。
紧盯现场问题改革创新。以小改小革为契机,组建由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组成的创新攻坚团队,共同参与液压系统标准化、固化的研发,引导员工在实践中发掘生产中的革新点,“栈桥液压系统模块化生产工艺”获2023年股份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三等奖。
下一步,汉江重工隧道装备将专注服务主业,坚定专精特新道路。坚持科研兴企,坚持合作强企,深化产业协同,致力搭建“上下游”战略合作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目标,提升供应链韧性,打造良好的供应链生态,为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赋能。坚持“品牌”强企,树立精品意识,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体验,逐步实现产品从“汉江制造”走向“汉江质造”、迈向“汉江智造”,推动“十一局装备”向“中国品牌”转变,塑造价值突出、行业广泛认可的企业形象。
栏目名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