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编辑发布:宣传部报社   时间: 2023-10-10  【字体:

月是故乡明

薛锦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故乡的月,在中秋时节格外牵动游子的心弦。中秋节源远流长,《周礼》中写道“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葵”“秋分夕月”等中秋活动;到魏晋,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至唐初,《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才成为我国固定的节日。

  载着团圆的中秋,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秋节伊始,更多的是一种礼仪的展现,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更多的是为了表现出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敬。而发展至今,中秋节更多的是体现人们对于家庭的重视、对家人的思念,对阖家欢乐、家庭团聚的渴望。

  天幕中悬挂着的小小明月,寄托着大于它数倍的思念。中秋之夜,月满如银盘,皎皎月色如光华、如纨素。古人将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而八月十五又被称为“团圆节”。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中便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中秋的一轮满月,映照着我对家的思念。

  尽管在外工作的我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归家,但仰望着夜空,同一轮月,能跨越时空的间隔和千山万水的阻碍,一瞬间带我回到家乡。在遥遥明月的指引下,我仿佛置身于故乡,故乡的凉风轻抚过我的面颊,马路两旁的商铺门前堆满了售卖的月饼,熙熙攘攘的街道里,充斥着月饼的叫卖声与人们的欢声笑语;亲朋好友们趁着节日,齐聚一堂,谈天说地,和和美美,家中早已做好的丰盛大餐、妈妈烤好的豆沙月饼、奶奶提前一年酿制好的葡萄酒……节日的氛围将我紧紧地包裹。

  中秋之夜,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仿若一层银色的薄纱,笼罩着万物,润物无声般地安抚着游子的肉身与灵魂。望着明月,品一块自家乡“远道而来”的月饼,微风拂过,阵阵桂花清香也来与我做伴。“他乡遇故知”“远亲不如近邻”,中秋佳节,在同事们的欢声笑语中度过。在项目,我们从一开始的“陌生人”,到熟悉之后的“互帮互助,共同成长”,来自天南地北的我们因项目结缘,一同欢度中秋,虽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愿我们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望着圆月,我们举杯共饮,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一同饮下。

  我将思语寄明月,但愿明月送相往。月,仍旧是故乡的明;人,在他乡收获美满。

  (作者单位:华东公司南京诚创置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