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过年
回乡过年
彭海鹰
回乡过年,是我和先生一早就计划好的。
一放假,我和先生便带着小孩直奔老家。平时,到老家只需两小时的车程,那天却整整走了六个小时。大家都赶着回去过年,一路走,一路堵,走走停停,经过家门口的村部办公楼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
远远地,我看见办公楼前有个熟悉的身影。走近一看,才发现那是我78岁的公公。凛冽寒风中,身着藏青色大衣、头戴黑色皮帽的他,正努力辨认着一辆辆过往车辆。
看到我们,他咧着嘴开心地笑了。我心中一热,从家到村部办公楼,虽说不远,但也不近,这么冷的天,也不知他在这里等了多久?我们停下车,想让他和我们一起挤回去,公公摆了摆手:“你们先走吧,我随后就来。”
晚上的团年饭,隆重热闹,兄弟姐妹都回来了,拖家带口的,齐齐整整坐了三大桌。
我端起桌上的茶水敬公公婆婆。公公说:“喝点酒吧!过年了,大家齐聚一堂,我开心,你要是不喝,可以让双林帮助你……”公公笑盈盈地看向他儿子,先生马上站了起来。
我跟着站起,端过先生手中的酒杯。“难得老爸这样高兴,这酒我喝,来,我们一起祝福老爸老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欢声笑语中,亲人们轮流“坐庄”,说着吉祥话,互敬杯中酒,品尝美食,分享趣闻,其乐融融。
饭后,坚持多年的家庭春晚,将气氛推向了最高潮。三句半、诗朗诵、小品、合唱、舞蹈……大家自编自导自演,纷纷登台献艺。公公一字不漏背诵了《明日歌》,希望大家珍惜时间莫蹉跎,脚踏实地勇向前,对后辈寄予殷切期望;76岁的婆婆、71岁的姑父、70岁的姑妈虽然不会表演文艺节目,却仍然兴致勃勃站在了舞台中央,热情洋溢地说着祝福话;抢凳子、击鼓传花等团体游戏,让家人笑作一团,幸福年味在每个人的脸上、心上激情荡漾。
“哇,好漂亮啊!”零点钟声一响,家家户户开始放起烟花爆竹。夜幕,被一朵朵肆意绽放的烟花撕开、点缀、定格,五彩斑斓。瞬间,烟花又逝,夜空归于宁静,空气里,弥漫着烟花特有的味道。
几声犬吠传来,与人声、鞭炮声交织夹杂,为夜空平添了几分神秘与希冀。当五彩缤纷的烟花再次绽放时,我许下了新年第一个愿望。
大年初二,公公带着全家人逐一祭祖。在每一个老祖宗的墓碑前,公公先是详细解说这是谁谁谁,再让我们摆上白酒、水果等祭品。先生按照公公的要求,将杯中酒顺时针洒了一圈,接着点燃香烛、纸钱,最后放响鞭炮。小孩们仔细观察、认真倾听、虔诚作揖、用心祈祷。山野林间,鞭炮声此起彼伏,那是其他人家在敬拜自家先祖。
祭拜先祖后,婆婆带着我们回到她从小长大的老屋前。老屋的主体结构还在,偏房已经倒塌,门窗紧闭,上着锁。婆婆像个小孩一样,隔着门缝一间屋一间屋地瞅着,不舍离去,边看边告诉我们这里曾发生过泥石流。那一年,后面的大山滑了一片下来,她住的房间被冲垮,是一块大石头顶在中间救了她。现在,老屋已没人居住,几个舅舅早已搬到其他地方去生活,但她每年还会回到这里看一看、走一走。她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都见证了她的成长。
空余时间,先生陪着老父老母聊天,我则当起了孩子王,带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走进田间地头,感受大自然的美。地里,成片成片的油菜田,长势喜人,再走远一点,有些油菜已经开花了,满眼翠绿中,多了几抹金黄,心情立即雀跃起来:啊,春天已经悄悄来了!
田埂小路不太好走,杂草多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会踏空摔倒,我一会儿招呼这个,一会儿招呼那个,偶尔,还悄悄往草丛里瞅瞅,看看是否有折耳根可采。
五岁的圆圆最小,走在队伍中间的他,一会儿扔几个土疙瘩,一会儿捡几根枯树枝,比他大的哥哥姐姐们碍于我的参与,跟在后面慢慢走着。我想,都是爱玩的年纪,何必如此拘谨地挤在一块呢,只要注意安全,尽情玩去吧。
得到我的许可,大孩子们立即散去,拐了几个弯,便不见了踪影。我和圆圆边走边玩,在一个温室大棚前停下了脚步。这是别人储藏红薯的地方,正巧,一位老伯伯来取红薯,圆圆就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帮忙捡拾红薯。
老伯伯告诉我,他储藏在这里的红薯还有两千多斤。明天县城赶场,他要选些去卖,两元一斤,很好卖的。他今年73岁了,大棚前面那几亩油菜也是他种的。油菜收完就种红薯,红薯收完又种油菜,从没让田地空过,每年种油菜和红薯,年收入有1万多元。“以前我还可以外出打工,现在年纪大了,别人不敢要了,我便自己在家种点卖点。有时候,乡里乡亲的,还会找我帮忙。”老伯伯自豪地说。“你公公和我是表兄弟,算起来,我们还是亲戚呢。”
我由衷地表达了敬意。我说:“莫问年龄,只管耕耘,老伯伯,您为我们年轻人做出了勤劳致富的表率,只要努力肯干,一定会有收获的。”老伯伯开心地笑了。
走亲访友,祭拜传承,听着乡音,感受温情,或许,这便是回乡过年最大的意义吧?
(作者单位:五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