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身予企传薪火 踏平坎坷绽芳华
许身予企传薪火 踏平坎坷绽芳华
——记一公司双柳长江大桥项目经理许平华
金伟 冯仕杰 刘若梅
“儿啊,既然你选择了跟我走一样的道路,我希望你能够坚持走下去。”20年前,当许平华第一次背上行囊,踏上远赴河南济焦项目的道路,父亲老许拍拍儿子的肩膀,目送儿子离家。许平华也许不会想到,自此他走上了和父亲同样的路,而父亲那句朴素真挚的话,成为了他的人生坐标。
许平华,福建莆田人,一公司双柳长江大桥项目经理、集团公司首届二级桥梁专家。参加工作以来,他不忘父辈的谆谆教诲,秉持“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用20年时间,从技术员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先后参建高速公路4条、铁路5条,用行走不歇、矢志登高的脚步,践行着“许身予企、倾负芳华”的理想。在企二十年,初心不改、热爱不减,从抓技术到抓项目管理,他用实际行动续写着铁道兵传承故事,在平凡之路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锋芒初露,广清城际展身手
悠悠京广,见证风雨沧桑;迢迢广清,诉说荣耀辉煌。2013年,为加快实现“广州城市圈”与“清远南部”的紧密衔接,备受关注的广清城际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作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清城际铁路的建成通车,对于清远市融入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打造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大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行万里之路,担千钧之责,被任命为一公司广清城际铁路项目总工的许平华,深知自己的责任艰巨、使命重大。为了打好这场“硬仗”,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深入一线摸透项目情况。面对项目上场技术人员少、线路长的困难,他带领技术团队吃透图纸、扎根现场,将“战场”变成“练兵场”,带领项目技术团队尽快成长。通过反复勘察、加强策划,他们及时梳理了施工组织设计,制定了有序的工作方案,并积极对施工队进行技术指导,实现了“跑步进场、其疾如风”的目标,在珠三角城际公司同期开工的两条线七家单位中,先后取得了第一个试验室验收、第一个拌和站验收、第一个桩基开工、第一个墩身施工、第一座连续梁施工并合龙、第一个支架现浇道岔梁施工、第一个完成梁场认证并架梁的多项首个成绩。
耕耘劳作挺向前,春夏秋冬又一春。随着施工不断推进,项目又面临着新的难题:作为当时国内城际铁路跨越既有电气化铁路单体重量最大的转体桥,广清城际铁路跨京广铁路转体桥是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首次跨越铁路和公路施工的转体桥。
为啃掉这个“硬骨头”,他带领项目技术团队,积极发挥“白天一把锁,晚上一盏灯”的精神,白天在工地紧盯现场施工,夜晚则在办公室和会议室梳理施工方案、开展技术培训与科研攻关。在质量管理方面,许平华针对广东地区岩溶发育地段,创造性地摸索出溶洞桩基施工工艺,既确保了工程质量,又为项目节约了大量成本。
随着技术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2016年1月,许平华成功晋升为项目常务副经理。同年6月,在项目团队的努力下,广清城际铁路银盏河特大桥跨京广铁路重达7200吨的连续梁,在2套100吨自动连续张拉千斤顶的牵引下,实现成功转体,横跨于运营繁忙的京广铁路线上空。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在广清城际铁路建设过程中,许平华始终围绕“高质量建设精品工程”这一目标,将心血倾注在岗位上。在团队的努力下,项目QC成果《降低岩溶桩基砼超方率》获得2015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项目的安全、质量及进度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在珠三角公司组织的十次劳动竞赛中屡次荣摘“月度优胜单位”锦旗,四次信用评价全部获得第一,为公司在广东区域的滚动发展贡献了突出力量。
勇立潮头,福厦高铁壮山河
“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工程师,在家门口的海上建出一条铁路!”当年仅十岁的许平华,在小学作文里,一笔一划地写下这个心愿时,他不会想到一语成谶,多年之后的他,站在海面之上,成为了一名俯瞰大海的登高者。
“坐上高铁去看海!”这充满浪漫气息的一句话,不仅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更是在福建莆田长大、小时候在海边玩耍的许平华从小的愿望。
2018年,一公司福厦高铁项目上场,许平华被任命为项目经理。对于脚下的故乡,他感到既陌生又熟悉,心情更如大海一样,波涛汹涌、起伏不定。
福厦高铁是我国首条跨海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277.42公里,是“八纵八横”东南沿海高速铁路重要通道。作为福厦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湄洲湾跨海大桥全长14.7公里,其中10公里位于海上,海域线路长、工程量大、工程难度高,海上桥梁施工更要直面雨季、大风、台风等恶劣气候。同时该桥跨越湄洲湾规划3000吨级航道,设南北两座双柱式主塔,桥面以上塔高30米,共有28根斜拉索,施工精度高、技术难度大,是福厦高铁唯一一座40.6米箱梁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犹如屈原在《离骚》中写的那样,虽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工程建设的困难,但许平华的梦想驱使着倔强的他,在恶劣施工环境下仍要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涌”出不竭动力,翻出最美“浪花”。为贯彻落实“精品工程、智能福厦”理念,许平华带领项目成立科研攻关小组,一边推进工程建设,一边立足海域特点进行工艺、工法创新,先后攻克了海上超长栈桥、潮汐区围堰、大直径深水桩基、主塔索鞍定位等施工难题,形成了矮塔斜拉桥索鞍快速定位施工工法等一批科研成果。
在技术创新方面,许平华在充分论证、反复试验后,带领项目,改变了较传统的下行式移动模架,采用了上行式移动模架进行施工,机械化程度更高,既可实现箱梁内、外模板的整体滑移和精准定位,也可实现连续循环作业,满足了技术、结构和运行的稳定性、方便性等要求,极大加快了工程建设步伐。同时项目自主研发并采用的“昆仑号”千吨级运架一体机和大跨度移动模架制梁机,能在险恶的海面大桥上,分别从南向北进行海面架梁作业、由北向南进行现浇梁施工,受到了国家和各界的高度关注,是实至名归的“大国重器”。
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完成发明专利申报受理14项,已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受理48项,已授权30项。完成工法撰写申报6项,股份公司均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荣获省部级工法1项;完成QC成果2项,均获得湖北省工程建设QC活动成果二等奖。
胸藏丘壑怀日月,勇立潮头壮山河。许平华的努力,没有辜负他的梦想,更无愧于公司的期望。2022年,许平华在企的第15年,中国首座跨海高铁斜拉桥——湄州湾跨海大桥落成。坐上高铁去看海,再也不是千千万万人的梦。
2021年12月30日,国资委公布了本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评选结果,经过32万人次投票和专家评委推荐,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被评为“2021年度中央企业超级工程”,为公司“桥梁品牌”增添了一抹最靓丽的蔚蓝色。
登高引领,品质双柳竞风流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2022年6月,一公司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项目上场,接到调令的许平华立即赶到武汉。当他看到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这八个鲜红大字时,陷入了沉思——“这既是武汉的城市精神,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作为《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及国家发改委《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中2025年前重点推动实施的过江通道,双柳长江大桥的建成,将进一步优化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路网结构,增强过江通道供给能力,有效推动武汉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为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提高政治站位,起步即冲刺;集中优势力量,开局即决战!”面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项目管理要求,在项目首次员工大会上,许平华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号召,“正如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一样,我们要认真落实业主和公司的各项要求,建设品质双柳。”
言不轻许,既许必成。为打造“理想信念型”项目管理团队,高品质建设双柳长江大桥项目,工作中,许平华和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本体质量、本质安全、以人为本”和“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建造、绿色化转型”的“三本四化”建设理念,积极总结“BOT+EPC模式”的全流程管理经验,探索适合项目特点的创新创效经验,深入推进管理组模式应用,同时以“登高精神”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建造。
1月31日,双柳长江大桥项目航天城收费站、监控分中心开工仪式顺利举行,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开启房建施工,吹响了节后复工复产的全面建设冲锋号。
用出彩照亮成绩,以实绩托起使命。截至目前,项目部及管理组驻地、工地试验室、1号拌和站、1号钢筋加工场及1号预制梁场的标准化临建工程成功建设,邾城西互通已顺利完成57根桩基、3个系梁及3个墩柱的施工。项目正沿着“服务武汉都市圈、打造桥梁新地标”的美好愿景,大步跨越、澎湃向前。
许身予企传薪火,踏平坎坷绽芳华。刻下属于奋斗的足迹,激起属于成功的浪花,许平华怀着父辈深厚的铁道兵情怀,“许”身为企、倾负年华,庚续“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企业精神,在新的挑战面前无畏前行,正倾力打造桥梁标准化管理标杆、创新创效标杆、属地经营标杆、人才培养标杆、信息化管理标杆项目,进一步拓展武汉城市圈市场,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勇毅前进。
图1: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
图2:一公司双柳长江大桥项目航天城收费站、监控分中心开工仪式。
图3:广清城际铁路银盏河特大桥。
栏目名称:登高精神
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