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的“科技之星”
扎根一线的“科技之星”
——记集团公司优秀项目经理陈本见
于瑞
他扎根一线,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他务实笃行,创造高效施工业绩;他初心如磐,身体力行匠心育人。他就是集团公司“优秀项目经理”、三公司“科技之星”陈本见。
参加工作以来,陈本见带领团队共申请专利30项,取得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股份公司优秀工法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形成的关键轨道施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头脑风暴”,攻克多项施工难题
三公司轨道延长线项目是目前国内轨道工程精度要求最高的项目,其中焊轨和精调是两大决定性因素。
“焊头精度0.1毫米,空间直线测量精度0.2毫米,这在之前的项目是没有遇到过的。”为攻克这一施工难题,陈本见和项目团队依托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的科研课题研究,项目上场伊始,便成立了技术攻关课题组。
施工现场,测量放样、焊轨、运轨、铺轨、精调等所有工序都集中在仅2.2米宽的桥面上,而且高精度测量仪器对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高温天气、不定时沙尘等因素,是现场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钢轨焊接每道工序最快需要几分钟?钢轨运输每个班组能完成几个循环?夜间温度变化对滑轨精度影响有多大?”除了吃饭休息,陈本见和他的团队大多数时间都守在狭窄的桥面上。深入操作层面,只为掌握第一手资料。
“该项目2020年5月上场,开始各种新工艺工法试验,实际满足铺轨技术条件是在8月份,而业主要求10月底就要交付出满足先行试验运用的部分线路。”为了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率和使用率,陈本见现场调研后,提议采用精密道尺和百分表相结合的精调方法,分阶段提高轨道测量和精调精度,最终所有数据均满足技术验收要求。
为确保施工精度,陈本见带领课题组成员,锲而不舍,开展了无数次“头脑风暴”,现场反复摸索,分步改进工艺、优化工法,发明和改进工装设备,经过多次试验和数据论证,攻克了一个个“不可能”,带领团队形成的关键技术《长大距离高精度贝氏体火箭橇滑轨施工综合技术》通过股份公司关键技术评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安九高铁鳊鱼洲长江大桥施工中,首次使用目前国内伸缩量最大的伸缩调节器,伸缩量达800毫米。这是一种梁端伸缩装置和钢轨伸缩调节器一体化装置,设备精密,成品保护极其严苛。陈本见创造性提出使用过渡扣件配和工具轨进行铺设,待线路施工及上砟整道工序完成,线路平顺稳定后,再换铺钢轨伸缩调节器。这一工法,大大降低了工程线施工造成伸缩调节器损坏的风险,以及后续在钢轨应力放散时插入短轨的技术难题,为今后跨大河、大江及跨海大桥铺设同类型伸缩调节器提供了宝贵经验。
优化施组,精细管理,降本增效成绩显著
“从项目上场开始,我们就从各项方案入手,思考怎样减少施工成本,这笔经济账一定要算清楚。”陈本见带领团队,认真研究合同及项目工程概算,分析各项费用组成,弄清楚亏损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轨道延长线项目进场初期,公司策划组通过实施性施组策划和项目经营情况策划,认为该项目存在隐亏风险。为此,陈本见带领项目团队,对各专业成本进行分析分解,找出亏损点,过程中加强管理和控制,积极了解建设单位变更签证规则,并结合以往项目变更索赔经验,清理出清单项缺失、新增工程、方案优化等变更签证14项,增加合同外产值数百万元。
在安九高铁鳊鱼洲长江铁路大桥上砟施工中,为了保证按时开通,为后续工序留足时间,业主要求5天内上完1.8万方道砟。一个标准泳池900方,这相当于20个泳池那么大的体量,轨料需要多次倒运、场地狭窄、交叉施工,困难重重。如何按时完成业主节点目标,对施工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的要求非常高。
争分夺秒,陈本见和项目团队对铺轨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多次优化,组织人员设备24小时轮班作业,按时完成了施工任务,在全线轨通时获得业主贺电表彰。
奋楫笃行,言传身教,榜样引领匠心育人
用匠心铸就高质量轨道,个人之力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在项目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敲黑板、‘画’重点”是陈本见和团队有趣的沟通方式。
他的办公室习惯放一张黑板,是为了能将现场管理的方案、思路随时记下来,再和团队面对面地开展“头脑风暴”。哪里不懂“点”哪里,紧凑的时间内,很多“卡壳”难题茅塞顿开,非常高效地解决了工作落实过程中的沟通壁垒,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虽然有多年项目管理经验,但陈本见始终坚持扎根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前设想并规避了很多问题,即便如此,实际施工中还是会有新的情况出现。我能做的就是多去现场走走,尽可能提前规划、提前预判。”
在陈本见的榜样引领下,这个团队的年轻人,也一个个走上了关键技术岗位。而他们每次上工地时,一定会和陈本见一样,随身带一把钢板尺,“它既是施工现场安全质量工艺的‘警戒尺’,更是我们心里的‘榜样尺’!”
栏目名称:学习身边榜样
立足岗位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