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腾跃江城 筑梦荆楚通途
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项目建设纪实
长江浩荡,亘古如斯。1956年的夏天,毛泽东在横渡长江后,即兴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诗篇,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留下了永恒的时代印记。作为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意义非凡。铁道兵第一师第一团杨连第连(现中铁十一局一公司杨连第队)派出50多名干部战士参与建设。至此,该公司与长江大桥结下了初缘。
施工现场(古建敖 摄)
跨越65年时光,同样的热土上,如今的登高者再执如椽巨笔,在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续写传奇。他们以“党建引领、安全为先、智慧赋能”为指引,参与建设武汉市第12座长江大桥——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演奏出一段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壮丽篇章。
红旗卷处是春山
春风拂槛,楚天如画,红旗漫卷如云。田垄上的油菜花初绽未久,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项目的施工现场早已一片繁忙,机器的轰鸣、工人的号子、混凝土泵车的运转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建设交响乐。这是荆楚大地上的建设战场,也是登高者的奋斗画卷。
该公司承建的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1标项目主线全长14.87公里,包含本标段路基、桥梁、绿化等工程,以及全线房建和路面工程。施工线路长、作业面多、工期紧、任务重……早在进场之初,项目便被赋予了不平凡的注脚。
党员干部现场督查(古建敖 摄)
“我们强化党建在安全生产中的引领作用,贴近一线,联动协作,确保项目安全、平稳。”该项目党支部专职副书记毛积科介绍,项目自进场以来积极打造“党建引领打造精品,双标共建擦亮桥牌”的特色品牌,将党支部建在施工现场,将班组标准化建设制度种进党员责任田,让每位党员明确自身在安全管理、工程质量把控等方面的责任,切实下沉到施工班组一线。
“党建红”与“建设蓝”交相辉映,18名党员如同18面旗帜,插在战线的最前沿。依托“亮明党员身份,争当行业领头雁”“我是党员我先上,安全生产做榜样”和创建“共产党员示范工程”等活动,运用党员进班组双重考核机制,党员干部与工人们并肩作战、共执蓝图,以“双标共建”为笔,在长江之畔勾勒出“党建引领、安全为纲”的工笔长卷。
另一方面,项目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志愿服务、演讲比赛等各类文化活动,提升文化软实力,引领项目团队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精神在基层得到传承和发扬。项目拍摄的《登高精神,薪火相传!透过转场,走进历史,依旧震撼人心》短视频,在中国铁建官方抖音、快手平台发布,点击量迅速突破5万次,在彰显员工风貌、增强项目向心力的同时,为企业扩大“登高精神”传播力和影响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党建之根深扎钢筋水泥间,春山可望中,红色暖流时刻催动着项目建设如大江般奔涌向前。
匠心独运护安澜
“安全是工程的底线。”这句话在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项目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一位建设者心中的坚定信念。
晨曦中的建设工地,是一幅流动的油画。工人们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在朝阳下闪烁,仿佛散落的星辰。高家墩大桥跨问津大道下承式钢桁梁施工现场,工人们整齐列队正在进行班前教育。驻班党员魏建国站在队伍前,神情严肃地叮嘱:“跨路施工,高空作业,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随后,工人们两两结对,仔细检查安全帽、安全鞋等防护装备,犹如出征前的备战。
班前教育如晨钟暮鼓,安全巡查若织网护堤,这种细致入微的安全管理,贯穿于项目的每一个环节。
高家墩大桥跨越问津大道10条车道,拼装精度要求高,吊装风险大,是全线重难点工程,也是全线唯一一座钢桁梁顶推施工的桥梁工程。
面对诸多安全风险,项目实行包保责任制,将工点纳入高风险工序验收管理中,每日进行安全巡视,并积极与交警、路政等相关单位的联动沟通,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双零”目标。
针对梁场、起重吊装架梁作业以及涉路施工等关键环节,项目利用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强化班组班前教育,通过播放安全事故短视频、讲安全故事、表彰安全行为、有奖知识问答等方式,强化现场工人安全责任意识,营造出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AR体验技术与安全教育培训相结合(古建敖 摄)
在项目另一项重难点工程——汉新高架桥的施工中,项目不仅创新推出制式墩柱及盖梁安全操作防护平台,还自主研发防撞墙施工吊篮,显著提升施工安全系数。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引入AI智能安全风险识别系统,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实时监控施工现场,确保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我们不仅要在硬件上提升安全水平,更要在管理上做到精细化。”项目安全负责人贾云龙介绍,项目推行穿透式网格化管理,明确各层级网格长的职责,确保“安全夜校、红袖章、手机管理、隐患排查”等措施落到实处。
智绘长虹越苍茫
走进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项目的智慧梁场,仿佛进入了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工厂”。
这里,数据是无声的指挥家,智能是隐形的工匠——液压智能整体模板系统、变频行走控制系统等一批智能化设备井然有序地运转着。在智能蒸养系统的显示屏上,各类数据闪烁不息,工人定时巡查设备运行情况,精准调控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
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项目担负着全线5537片箱梁的预制、架设工作,其质量标准要求高、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期紧促。
智慧梁场(古建敖 摄)
在此背景下,项目与公司共同研讨,自主开发“全过程自动化、全流程信息化”智慧梁场管理系统,将人员、物资、设备、生产、安全等不同管理版块统一集成,打造出一座有“颜值”、有“智慧”的梁场。
该智慧梁场以“专业化、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理念为核心,按工序划分钢筋加工区、钢筋绑扎区、混凝土浇筑区、全自动蒸养区、张拉压浆区等功能区,采用液压智能整体模板系统、变频行走控制系统、智能蒸养系统等一批智能化程度高、能耗低的新型设备,同时配置6条环形制梁生产线,解决了传统梁场粗放式管理下存在的施工能耗高、作业量大、过程管控难等问题,实现了关键环节自动化、智能化。
“生产每片梁的工效由传统的10天/片提升至3天/片,工效提升了233%。”项目技术负责人范达江介绍,智慧梁场在提升安全质量水平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效率。
蒸养区的温湿度在代码中驯服,钢筋绑扎的精度在算法中定格。以技术创新为笔,以智能赋能为墨,一片片标准美观的箱梁,飞架向田野,跨越过苍茫,连接成长虹,勾勒出智慧桥梁的轮廓。
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智”的思维、“干”的作风,不断擦亮企业品牌,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登高文化。每一张证书、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用汗水浇筑的答案——该项目自2022年上场以来,先后获评2022—2023年信用评价“AA”,荣获2024年度全省公路水运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度“湖北省工人先锋号”,中铁十一局“2023年度企业文化建设优秀项目部”、2024年“先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创效管理优胜工程项目部第一名”等荣誉。
从1956年到2025年,从第一座“万里长江第一桥”到今天的“智能建造新标杆”,改变的是技术的高度,不变的是建设者征服天堑的豪情。当钢铁巨龙与数字浪潮相遇,万里长江正见证一场无声的革命——每一寸桥面都在诉说:这里,是荆楚通途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铿锵足音。(文/刘若梅 冯仕杰 审核/毛积科 徐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