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刚:以工匠之心,铸国之重器

编辑发布:网站新闻编辑部   时间: 2025-03-18  【字体:

高铁纵横驰骋,宛如一条条银龙穿梭于山川河流之间,将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化为现实。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奋斗中,有一位匠人,他始终奋战在工程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研发一线,用智慧为中国高铁的建设增光添彩。他就是中铁十一局汉江重工设计研发中心副主任——杜小刚。

在实验室和施工现场,总能看到杜小刚手持设计图纸,专注调试设备、分析数据的繁忙身影。作为武汉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和“能源动力”专业学位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以及中铁十一局“装备制造”一级专家,杜小刚不仅以学识育人,更以实践引领行业发展。他牵头创立的劳模工作室,已经成为培养技术骨干、攻克行业难题的重要平台。

初心如磐,一线锤炼铸匠心

2010年4月,杜小刚正式加入中铁十一局六公司,并于同年5月投身沪杭高铁建设项目,参与了CA砂浆车维护工作并圆满完成任务。同年6月,他转战石武高铁项目,针对砂浆车外添加剂系统长期不达标的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完成了7台砂浆车的改造任务,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瓶颈。

当时,正值盛夏,调试组的三名技术人员在近40度的高温环境下,持续在密闭的砂浆车内进行设备调试,展现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杜小刚在创新工作室专注研发架桥机操作系统(赵越 摄)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公司成功中标三台TQ900型过隧架桥机项目。然而项目启动后,负责电气设计的工程师因个人原因离职,导致电气系统工作陷入停滞。在此关键时刻,杜小刚临危受命,毅然承担起电气设计的重任。他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借鉴成功经验,逐步完成了图纸设计、电气元件选型、生产组织、编程及厂内试验调试等一系列工作。

在独立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杜小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设计初期,他反复进行实验验证,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在电气组装的每一天,他都深入车间或施工现场,密切关注设计成果的实物化进程。这一过程中,他既为每一步进展感到欣慰,又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严谨对待每一个潜在风险,确保项目稳步推进。

直到2011年12月19日,架桥机在湖南娄底涟源梁场试架成功,压在他心里的那块石头才终于落下。当杜小刚亲自操作架桥机,将一榀重达800多吨的箱梁精准放置到位时,他开心地笑了。此时,他才注意到,尽管外界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但他的手心和后背却已被汗水浸透。

匠心独运,铸就“大国重器”

2019年,中国高铁正式启动千吨级高铁箱梁施工方案,高铁箱梁从现有的32米增长至40米,每榀箱梁的重量从900吨增加至接近1000吨,具有智能化程度更高,应用场景更广等特点。新的箱梁重量增加,就需要更先进的架梁设备进行施工,谁能第一时间抓住机遇,谁就是新时代新风口的领航者。2021年,杜小刚牵头研发的世界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昆仑号”在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横空出世,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昆仑号”在新建福厦铁路湄洲湾跨海大桥施工(杨光 摄)

“昆仑号”是全球首台可应对复杂工况的高铁箱梁架设设备,其控制系统复杂程度和开发难度均创行业之最。面对技术挑战,杜小刚秉持“核心技术必须自主掌握”的信念,主动承担研发重任。自2018年项目启动,到2020年6月设备调试成功,他全身心投入实验室研究、系统测试等工作。

2020年6月22日,“昆仑号”成功完成首榀箱梁架设。在团队欢庆之际,杜小刚已着手准备设备的试运行调试,包括自动同步落梁、隧道自动对中驾驶、前后车转向同步控制、物联网云监控等功能的测试工作。这些前瞻性的准备工作确保了“昆仑号”后续调试的顺利进行。

“昆仑号”先后在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特大桥、杭衢铁路、池黄铁路、沪宁合铁路等项目中投入使用,成功解决了跨海大桥海洋季风气候架梁、长大隧道狭窄工况运架梁等技术难题。通过车载北斗定位、姿态监控、环境监测等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设备的环境适应性;自动驾驶系统和前后车同步控制系统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作业效率。

传承致远,扬帆国际展宏图

“昆仑号”一经投入使用,便引来全国媒体重点关注,杜小刚的身影也频频在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媒体亮相。《经济半小时》节目先后两次采访挖掘“昆仑号”制造背后的故事,环球网乌克兰记者耶果将“昆仑号”背后的故事名扬海内外。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昆仑号”架设40米千吨箱梁的延时摄影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2亿次,评论区涌现多国语言的技术探讨。

杜小刚与同事讨论“昆仑号”架桥机控制系统(李志坤 供图)

杜小刚带领的团队也逐步成长为我国高铁装备制造的主力军,由他全阶段组织并参与制造的全球首台“昆仑号”运架一体机被评为“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同在榜列的还有“天问一号”探测器、“华龙一号”核电组、“深海一号”能源站等家喻户晓的超级装备。

领衔的“杜小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先后成功攻克超大吨位起重、高铁搬、提、运、架成套装备关键控制技术难题,顺利完成从通用起重设备到高铁搬、提、运、架成套设备,以及隧道机械化配套设备全系列电气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并且实现了图纸的标准化与模块化。在企业电气控制领域,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培养出21名电气工程师,彻底改变了此前电气控制系统外协时受制于人的局面,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杜小刚在场内检查架桥机电气元件(赵越 摄)

近年来,他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参与研制的中泰铁路节段拼装架桥机等大型运架装备走出国门,出口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将中国设备应用至国际舞台。全国最大吨位2700吨节段拼装造桥机、全国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全国最高效的分体式架桥机和运梁车等产品一项项问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小刚用十余载的坚守与奋斗,诠释了这句古语的深刻内涵。从初入职场的技术员到“大国重器”的缔造者,他始终以匠心筑梦,以实干笃行,在铁建事业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文/李志坤 审核/方波 徐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