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轨”迹
宗雨晨
当城市的槐花被拍进短视频,当朋友圈的“诗与远方”持续刷屏,在皖西大别山的褶皱里,一群青年正以另一种方式定义青春。在合武高铁施工现场,近千名建设者用焊花点亮星斗,用混凝土浇筑光阴,他们的青春不添加滤镜,却与山河共振出蓬勃的旋律。
有人问,青春该是什么颜色?是20世纪60年代知青背包上的军绿,是80年代喇叭裤舞动的靛蓝,还是Z世代电竞屏幕的霓虹炫彩?在合武高铁史河特大桥24米高的墩台上,95后技术员给出答案:是安全帽上经年累月褪下的褐,是望出层山的翠,是焊枪迸溅的金。
“所有的青春都像一盏灯,在雨中被冲倒,湿漉漉却在燃烧。”聂鲁达的诗句在这里有了新解。项目部的文化走廊里,张贴着铁道兵建设时的老照片。当年推土机碾过的泥泞,如今被北斗定位系统精确到毫米;父辈肩扛手抬的混凝土,如今在智能温控系统里有了“数字基因”。当万吨桥体在夜空中完成优雅的转体,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代代铁建人青春图谱的接续描摹。
这群青年把“书生意气”写进施工日志:有人用BIM模型在虚拟空间搭“积木”,有人在抖音分享建设感受时配上五月天的《倔强》,更有人将大别山的云雾拍成延时摄影,配文“云轨同框,山河共舞”。正如鲁迅所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他们遇见深山便开隧道,遇见峡谷便架长桥,把“不可能”变成月报上跳动的红色进度曲线。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深夜的施工现场,去年毕业的技术员小韩突然想起奶奶的生日,拨通电话后,屏幕那头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对着镜头数落他:“上次回来还是穿棉袄呢!”他抬头望了望天,轻声说:“忙着忙着才想起来好久没有给家里通个电话,看到奶奶越来越白的头发,才察觉又过了一个月,时间过得真快。”
暮色中,隧道内亮起星河般的照明灯。日后,当合武高铁呼啸而过时,旅客不会知道,哪段梁体的建设被写入谁的初恋日记,哪座桥墩下又藏着谁撰写家书的记忆。但这群用混凝土写情诗的青年,早已在八纵八横的蓝图上,刻下了滚烫的青春印章。
作者:安徽省六安市 合武高铁安徽段站前三标项目经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