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10号线开通运营
本站广东广州讯:6月29日,由中铁十一局参建的广州地铁10号线工程正式开通运营。
广州地铁10号线全长约19.3公里,本次开通17.2公里(杨箕东站至西塱站)。该线路配备全自动运营系统,与同日开通的12号线共同构成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骨架中的“X形”对角线。
滨江东路站(黄俊兵 摄)
城轨公司承担其中1站3区间施工任务,包括滨江东路站,以及东湖站~滨江东路站、滨江东路站~中大南门站、中大南门站~五凤站盾构区间。
穿越珠江,直面潮水挑战
东湖站~滨江东路站盾构区间线路长1260余米,盾构始发便下穿运营6号线轨排井,与轨排井围护结构最小净距仅0.5米。随后,盾构机需在高富水、裂隙发育交错的复合地层中,长距离穿越600米宽的珠江水道。施工期间,恰逢广州珠江百年一遇天文大潮和最强“龙舟水”,潮汐变化给盾构掘进带来巨大挑战。
项目团队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盾构机,应用自动化监测技术、可视化摄像头对运营线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科学指导掘进参数,最终成型隧道内实外美,赢得各方高度认可,多次迎来观摩交流。
穿越繁华,守护历史文脉
滨江东路站~中大南门站盾构区间线路长1620米,隧道穿行于泥岩、砂岩、凝灰岩交汇的复合地层,先后穿越上百栋居民建筑群、日均客流量约70万人次的地铁运营8号线,以及中山大学和省级历史文物康乐园,施工环境敏感、风险极高。
项目团队超前谋划,对建筑本体、周边深层土体和水位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监测,成功实现对周边环境“零扰动”下穿目标。
穿越岩层,创新工艺提效
中大南门站~五凤站盾构区间全长986米,沿车辆和人流量巨大、地下管线繁多的瑞康路敷设,且需穿越岩石强度高达一百多兆帕的微风化凝灰岩地层。
高岩层强度盾构施工使项目每掘进50环左右就需停机检查刀具设备,严重影响掘进效率。对此,项目提前储备刀具等易损易耗件,培养专业换刀人员,有效缩短换刀时间,保障设备安全高效掘进。
临江建设,填补交通空白
滨江东路站主体结构长163米,标准段宽度约26米,基坑开挖最深处约40米。该站地处“黄金海岸”,位于海珠区滨江东路与怡乐路交叉口,距离珠江仅15米。站点周边超高层住宅林立,施工最近处仅约6.9米,且地下管网错综复杂,车站建设面临着极高风险与难度。
面对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和车站结构极度复杂的现实情况,项目积极动员,建立严格考核、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历时27个月完成征拆打围工作。通过将车站附属设施与地块建筑融合设计,项目团队有效整合城市空间资源,实现了功能与空间的双重优化,填补了滨江东路区域轨道交通空白。
据悉,地铁10号线采用最高级别的GoA4全自动驾驶技术,是广州地铁首条开通即实现GoA4级运营的线路。该线路贯穿天河、越秀、海珠、荔湾四大中心城区,预计辐射千万客流,有利于进一步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促进形成区域交通新格局。(文/吉凯元 黄俊兵 代俪娟 审核/任志宏 徐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