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中线蜀安隧道出洞段掘进突破千米大关
本站四川成都讯:4月18日,由中铁十一局参建的成渝中线高铁建设迎来重大节点——国内最长土压平衡盾构隧道蜀安隧道出洞段掘进突破千米大关。直径14米的“成渝号”盾构机以日均10米的“中国速度”,在地下穿行中实现“零沉降”精准穿越,标志着这条串联成渝“双核”的交通大动脉建设迈入高速推进期。
建设者庆祝盾构掘进突破千米大关(赵鹏宇 摄)
蜀安隧道全长10380米,盾构段占比超94%,集“长、大、险、难”于一身,是国内掘进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作为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控制性及重难点工程,其建成后将大幅缩短成渝两地通行时间至50分钟,推动“双城经济圈”迈入“一小时生活圈”。
建设期间,隧道需下穿西成高铁、蜀龙路隧道等10处风险源,沉降控制精度需达毫米级,施工难度堪称“地下穿针”,而“成渝号”盾构机就如同一台精密的地下智能战甲,凭借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百米深岩层化为“透明战场”,精准预判前方地质风险。
智慧盾构系统智能监测(陈新雪 摄)
刀盘上搭载的地层界面识别与刀具磨损监测系统,犹如为机械巨兽装上“感知神经”,实时回传数据至指挥中心,误差精度精确至0.1毫米。更令人瞩目的是,盾构机搭载推拼同步技术,将掘进与管片拼装效率提升15%,为复杂地层中的高效施工树立标杆。
面对西成高铁、蜀龙路隧道等密集风险源,施工团队凭借三重科技屏障为工程安全保驾护航:采用中铁十一局自主研发的多层次同步注浆体系,使注浆饱满度达到100%,为结构稳固提供坚实支撑;运用新型材料技术,从根源上消除管片沉降隐患,有效保障工程稳定性;植入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实现对隧道变形的精准监测,其灵敏度可达一张A4纸的厚度,任何细微的位移都能被及时捕捉,让潜在风险无处藏身。
盾构管片拼装施工(冉航 摄)
据介绍,从零件到整机,“成渝号”仅用41天完成组装调试,其万吨级推力可顶推400节高铁车厢,伸缩式主驱动灵活应对复杂地层,360度全景摄像头实时传输施工画面至指挥中心。通过精细化施工管理,建设团队驾驭“成渝号”创造了月掘进300米的大盾构复杂地层施工新纪录,这一“基建狂魔”速度,彰显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与施工管理的世界级水准。
成渝中线高铁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西部路网“大骨架”。正如该项目负责人所言:“每一米掘进都在浇筑‘双城经济圈’的钢筋铁骨!”这条地下长龙的延伸,不仅书写着中国基建的新传奇,更擘画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蓝图。(文/杨镇豪 张玺 审核/任志宏 徐云华)